富二代app绿软


电子音乐系
  
电子音乐系
     News

电子音乐系师生作品和学术论文在2016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荣获佳绩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3/7 14:53:00   


2016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于10月26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拉开帷幕,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BEIJING)创建于1994年,是中国当代音乐领域发展历史最悠久和亚洲乃至全球规格最高的电子音乐盛会之一。历届音乐节由系列音乐会、国际大师讲学、学术论文评奖和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组成。 2016年第17届音乐节的所有赛事由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组委会和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承办。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师生在首轮比赛中成绩不凡,共有一篇学术论文和八部电子音乐作品闯入决赛。 青年教师陆敏捷提交的学术论文《谈交互式电子音乐的“新媒介化”》入围论文组决赛,青年教师沈忱的参赛作品《思绪万千》(Liquid of Thought)入围B组(与乐器/人声结合的混合类电子音乐)决赛,此外,还有3部学生作品入围A组(音频类纯电子音乐)决赛,1部学生作品入围C组(多媒体电子音乐)决赛,3部学生作品入围B组(与现场乐器/人声结合的混合类电子音乐)决赛。 经过5天的激烈争夺,有一篇论文和四部作品在不同组别决赛角逐中,得到由国际电子音乐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的充分肯定,最终分别荣获下列奖项: 1、 论文组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谈交互式电子音乐的“新媒介化”》, 作者:陆敏捷(青年教师) 2、 A组作品三等奖:《Space Fantasy II》,作曲:陈桐(研究生二年级); 作品指导:陆敏捷 3、 A组作品三等奖:《不同格调的组合》,作曲:李军作(本科四年级); 作品指导:白小墨 4、 B组作品优秀奖:《夜之声》,作曲:班建东(研究生三年级); 作品指导:胡晓 5、 C组作品优秀奖:《HUNT》,作曲:蔡奕滨(研究生三年级); 作品指导:姚琦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同时还获得了2016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组委会颁发的组织奖。 在2016北京国际音乐节学术论文和作品比赛活动中,川音电子音乐系的师生们以较强的综合学术实力,展示了应有的风采,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川音电子音乐学科专业未来的良性发展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向所有获奖老师、同学及作品指导教师表示热烈祝贺! 入围论文及作品简介 1、 论文《谈交互式电子音乐的“新媒介化”》 作者:陆敏捷 简介:论文系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交互式电子音乐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交互式电子音乐是新媒介语境下颇具活跃度的电子音乐形态,现阶段已衍生出丰富样态。论文以媒介理论和艺术的双重视角,从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创作题材、艺术语言、乐器及演绎模式这三个层面对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的“新媒介化”现象进行论述和分析。论文指出,在与艺术的碰撞中,介入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的新媒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技术、工具或介质属性而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品性的潜在力量,它为交互式电子音乐带来美学重构的契机,是其颠覆旧媒介时代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新媒介也为创作者带来“技术主义”风险。 2、A组作品《Space Fantasy II》 作曲:陈桐;作品指导:陆敏捷 简介:作品基于星空主题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灵感源自创作者在声音实验时偶然产生的类似于云雾缭绕和繁星点点的声音,以及电影《星际穿越》带来的哲学思考。作品的音响素材主要来自简单的录音采样,以Kyma设计系统为创作平台,主要使用粒子云、弦波集合成、移调、采样器、混响效果器物件等,以声音艺术的形式和语言描绘出置身于浩瀚的宇宙,穿越星空的奇妙旅程,亦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宇宙未知世界的敬畏。 3、A组作品《不同格调的组合》 作曲:李军作;作品指导:白小墨 简介:这是一部异质类纯电子音乐作品,作者尝试在“瓦式结构”中进行创作与探索,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对每个不同的声音都以“引入-助推-闪光点-消逝”来描绘和展现,使声音的出现与结束都具有存在的意义。创作者试图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质感的声音组合的“对话”形式寻求电子音乐创作中乐音与噪音使用结合的平衡点。作品以logic pro为创作平台,大量使用GRM Tools、Waves以及Max/msp来对声音的进行加工和处理,充分挖掘每个声音内在的潜质与可能性。 4、A组作品《CHINA》 作曲:王立川;作品指导:杨万钧 简介:作品以瓷器声音为题材,又以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为背景,主要描绘了中国古代瓷器的出土——制作——成品——传播的过程,寓意了中国瓷器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和发扬的过程。作品中所有声音原始素材来源于不同方式触发各类瓷器的产生音响,以及对其处理变形。制作平台:Cubase 7;效果器:Cabbage 1.0(以CSound为后台的效果器与合成器)。作品共分三段,第一段描写了陶瓷的制作过程,以点状声音作为音乐的主题动机,其后主要用变形失真的线性声音描绘烧制瓷土以及手工制胚等过程;第二段以调制的音高线性声音与采样变形的声音相结合,描写了陶瓷成品的辉煌灿烂、琳琅满目;第三段描写了瓷器的传播,主要用拟驼队、马车的节奏型声音与复杂的瓷器变形声音混合,展现了中国陶瓷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的过程。 5、B组作品《霓裳》 作曲:蔡奕滨;作品指导:姚琦 简介:《霓裳》是使用Max/MSP软件处理乐器实时演奏声音的电子音乐作品,主要使用电吉他作为声源,演奏过程中使用OSC数据传输技术将手机OSCTouch软件与Max/MSP进行通信来达到控制效果参数变量及监控实时电平的目的。在作品音高组织素材上,主要应用“中心音”概念的非传统调性音乐作曲手法来构建作品的音高组织关系;在作品的结构组成上,受到贾达群教授“镶嵌型”和“结构对位”的思想启发,主要分为:第一层律动结构,结构为ABA形式;第二层是音高素材结构,结构为镜像结构。《霓裳》主要描绘唐代华丽服饰给人带来的绚丽冲击,应用极高音区与极低音区的动态对比来形成作品的声音语言。通过清脆的效果声音点缀凉闪的光影效果,低音的部分主要描绘唐代服饰的端庄大气感觉。作品的整体创作主要考虑作品声音在光影、细节、色彩三个方面的突出。 6、B组作品《漠》 作曲:班建东;作品指导:胡晓 简介:本曲取名为“漠”,意在双关——荒漠、冷漠。创作的最初想法是想表现出中东风情的沙漠地带,所以在序列设计上考虑了吉他的演奏指法的合理性与异域风情的特色音程关系,意在表现置身荒漠的无助与孤独,即使走出荒漠、回归闹市,在汹涌人潮中,面对一张张冷漠的脸又与身处荒漠有何区别……作品结合了序列音乐作曲技法和电子音乐技术进行创作,其中古典吉他主要是使用序列的原型、移位和倒影逆行的方式发展而成;电子音乐部分对原声吉他做声音变形,包括Delay、Pan、Reverb等音频处理,主要通过Max/MSP交互式程序处理完成,同时创作者还使用Loop及预制的方式对吉他声部做出旋律上呼应,以加强全曲动力性,增加表现力,并结合grbFM与Pitch Shift效果的使用,使得原本单薄的吉他声部扩展音域、增强织体、获得了更多的音色变化。 7、B组作品《思绪万千》(Liquid of Thought) 作曲:沈忱 简介:作品主要表现了人们在进行思索过程中各种情绪的复杂变化。是心花怒放?心急如焚?忧心忡忡?心如刀绞?满心欢喜?诸如此类的情绪通过演奏者吹奏的音符,并结合计算机的实时音频处理来表现。其中,创作者使用了一系列萨克斯现代演奏技法,比如复音演奏(Multiphonics)、弹舌演奏(Slap tounging)、喉音演奏(Growl)等技巧来表现。 8、B组作品《夜之声》 作曲:班建东,作品指导:胡晓 简介: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清风微澜,霓虹入梦。暮色下的的世界,喧嚣中透露着宁静,星空、霓虹、虫鸣、夜风、还有甜美的梦…作品是由十二音作曲技法和电子音乐技术结合创作的。作品由小提琴和电子音乐两部分构成,小提琴部分主要是使用序列的原型、移位和倒影逆行的方式发展而成。电子音乐部分对小提琴声部进行了EQ、Delay、Pan等声音处理,使用了Loop处理,结合grbFM与Pitch Shift效果的使用,使得原本单薄的小提琴声部扩展了音域、增强了织体、获得了更多的音色变化。电子音乐部分主要是由基于Max/MSP的实时交互技术处理程序完成。 9、C组作品《HUNT》 作曲:蔡奕滨;作品指导:姚琦 简介:作品的视频是一部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2015届动画系学生的毕业作品,由作者为影片配乐,从作曲、配乐到编曲制作皆由创作者一人完成。作者在影片中一共构建了两个主题音乐,并根据这两个主题音乐进行变奏创作延展出影片多个场次的配乐。影片中多个音乐段落在作曲上采用泛调性写法,和声选用比较自由,但基本使用中心音写法来控制音高素材的构成。配器以双管编制管弦乐为基础,同时融合一些电子音色用以调节氛围。在电子音乐制作方面,使用Cubase宿主软件作为音序器,通过Kontakt采样器读取各种音源来组成作品的声音。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zhen):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dian)话:028-89390026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